中國早期紙錢幣
2020-05-29 23:32:31 來源:
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責成各印鈔廠重新開始印制發行1953年版的小額分幣,共1分、2分、5分三種,為區別于“五三版”分幣,新幣在編號上僅保留羅馬字冠,而刪除了阿拉伯數字。由于沒有阿拉伯數字編號,因此該套分幣的印制就采取以羅馬數字為序的方式。
這種紙分幣在八九十年代之間使用得相當廣泛,其損耗高得驚人,特別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紙分幣已退出了流通領域,各地人民銀行除了停止發行外,也在平時逐步加以回收銷毀,到現在已經十分少見了。
第二套人民幣紙幣,于1999年1月1日停止流通,其價值在錢幣收藏界也是名列前茅,升值空間很大。第二套紙分幣是第二套人民幣的一部分,幣面主圖的汽車、飛機、輪船是真實反映我國進入經濟建設時期歷史見證物體,并且這套人民幣發行的時候正是我們國家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的階段,是很有紀念意義值得收藏的幣品。
為了促進工農業發展和商品流通,方便群眾使用,經國務院批準,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發行,規定第三套人民幣和第二套人民幣比價為1:1,即第三套人民幣和第二套人民幣票面額等值,并在市場上混合流通。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前后歷時38年。這套人民幣與第二套人民幣相比,取消了3元紙幣,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種金屬幣。
上圖為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壹元、貳角和壹角,紙幣中“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是由馬文蔚先生所書寫,票面上兩方印章分別為“行長之章”和“副行長章”,紙幣背面印有用漢語拼音、蒙古文、維吾爾文、藏文、壯文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
壹角券正面原為“干部參加勞動”圖景,后改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圖景;背面圖案為國徽、菊花;主色調共有棗紅色、深棕、淺綠、醬紫、桔黃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