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幣上的“母親”之“佘太君”
2020-04-10 15:20:59 來源:
在新中國貴金屬紀念幣歷史上,其題材涉及母親的就有《四郎探母》、《賈母祝壽》。作為歷史故事,他們在中國民眾心里有著深厚的歷史認同感。
《四郎探母》是2000年發行的第二組京劇藝術四枚彩色銀幣中的一枚,1盎司圓形精制幣,面額10元,發行量38000枚。在2001年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上,《四郎探母》和同組的其他3枚銀幣一起在“最受群眾喜愛的2000年中國貴金屬紀念幣”榮膺桂冠,說明了它們的藝術造詣和文化韻味均得到了廣大錢幣愛好者的認可。
《四郎探母》彩色銀幣正面圖案為頤和園德和大戲樓,背面為楊四郎和鐵鏡公主。
《四郎探母》的故事來源于北宋楊家將的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楊四郎延輝在宋、遼金沙灘一戰中,被遼擄去,改名木易,與鐵鏡公主結婚。十五年后,四郎聽說六郎掛帥,老母佘太君也押糧草隨營同來,不覺動了思親之情。但戰情緊張,無計過關見母,愁悶非常。公主問明隱情,盜取令箭,四郎趁夜混過關去,正遇楊宗保巡營查夜,把四郎當做奸細捉回。六郎見是四哥,親自松綁,去見母親等家人,大家悲喜交集,抱頭痛哭,只是匆匆一面,又別母而去。
京劇《四郎探母》貫穿全劇的是“人情”。不僅題材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就連一部分傳統故事的內容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將以往故事里的那些“忠肝義膽,爭光日月而震動乾坤””的英雄、忠臣良將血管里注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們充滿了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和弱點,使得更加貼近百姓生活?!端睦商侥浮分?,以“血成河尸骨堆山”的兩國交鋒為背景,通過楊家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境遇,通過他們極端痛苦的內心世界,形象含蓄地表露了劇作者對這類戰爭的厭惡,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劇中的鐵鏡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機智的性格區別于以往故事中那個“嫁夫隨夫”、三從四德的公主形象。
《四郎探母》對人物感情的描寫,很有深度,在"人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在兩軍對陣、劍拔弩張的背景下,身陷異邦的楊四郎夤夜冒著殺身之禍偷跑出關探望母親。漫長的15年骨肉離別,短暫的一夜團聚,楊四郎在聲聲更鼓的催促下,依次與家中親人相見,說不盡的離愁別恨、思念之情,卻又才相聚,又分離。
作者淋漓盡致地抒發了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種種人倫之情,蒼涼凄楚,哀婉動人。
總觀全劇,對四郎、公主和其它重要人物的情感刻畫都很鮮明、生動。正因如此,民族之間的殘酷爭戰對人的正常親情所造成的巨大損害,就更讓人思索不已。
《四郎探母》彩色銀幣畫面上,表現的正是四郎向公主說明情況,決定趁夜色去探望母親,一腔真情感動著公主,公主終于決定盜取令箭,幫丈夫完成探望母親的行動。畫面上雖然沒有出現老母親佘太君,但是通過兒子的急切探母的心情,我們能深刻感受到老太太的忠心愛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慈祥以及對于國事家事與親情的無奈。
京劇是國粹,作為一部情感刻畫很深、唱腔藝術成就也很高的作品,《四郎探母》被眾多京劇演員喜歡并積極演唱,它還常常成為名家聯袂演出的大合作戲。
金銀紀念幣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濃縮著中國的文明史,《四郎探母》是歷史上的故事,其真情讓人感動,國粹京劇將她唱活了,而金銀幣又將故事以及將故事唱活的京劇一起載入了貴金屬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