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們很值錢你造么
2020-06-11 15:57:24 來源:
(1)早期銀元
在清代中期時,中國人開始仿外國的銀元鑄造銀元。一種是用土法制范仿造外的銀元。再有一種就是自己用土法制造一種和外國銀元差不多大小,但圖案卻有自己特色的銀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還在漳州鑄造了漳州軍餉銀幣。咸豐年間一些商號也鑄造了供流通使用的銀幣。
(2)中后期銀元
最早機器鑄造的銀元是光緒十年(1884午)鑄造的,這種銀幣一共有五種,上面有吉林廠平的字樣,分為1兩、7錢、半兩、3錢、1錢。背面有“光緒十年·吉林機器局監制”的字樣。這個時期總體可分成中央造幣和地方造幣廠鑄造的銀元兩大系列,當時各地都有造幣廠設立,鑄造了大量的銀元,而且每一個造幣廠鑄造的銀元又不一樣。
(3)民國銀元
民國的銀元流通最廣的兩種,一種是民國三年(1914年)政府規定鑄造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幣,單位為元,這就是日后人們十分熟悉的袁大頭。另一種是1927年北伐勝利后,國民政府停鑄袁頭幣,而改鑄有孫中山頭像幣即“開國紀念銀幣”,反面為麥穗和“壹圓”字樣。1932年以后將孫中山頭像放大,反面是帆船圖案的船洋。除了面值1元的銀元以外,還鑄造了大量銀輔幣,分5角、2角、1角等面值,稱為角洋或銀角。
(4)蘇區銀元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發行了銀元約20余種。多集中在1931~1935年的四年里,品種雖然不多,但是其中所聚集的珍品之多,恐怕是其他任何省份銀幣都難以比擬的。1928年5月,井岡山造幣廠開始鑄造銀幣。造幣廠采用墨西哥銀幣版,選用成色好的白銀做原料,成色高、質地純、重量不少十七錢二分,信譽好,故深受廣人民眾歡迎。其中最為稀罕的有:1931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列寧像一元幣、1931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馬克思像一元幣、1935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元幣、1931版平江縣政府一元銀幣、1931版湖南省蘇維埃一元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還曾于1932年、1933年發行二角幣兩種,是迄今最為多見的蘇區銀幣。
(5)外國銀元
清代中期,英國、荷蘭、西班牙等與中國貿易增多,一般均以銀幣支付,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元,種類多達幾十種。常見的有西班牙、比利時、沙俄、法國、荷蘭、日本和墨西司銀元等。其中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銀元流通面最廣。清末,外國銀元在我國所占的貨幣比重為43.33%;在當時,外國銀元和外國鈔票占了我國貨幣比重的一半。這些銀元在兌換時經常出入錢莊,而錢莊為鑒別真偽,早期采用戳印的方法,時間一長,其上傷痕累累,這種情況多見于本洋,上有山、子、工、大、同、恒、星點等戳印。
(6)銀輔幣
銀輔幣系指幣值分別為庫平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及五錢、四錢、三錢、二錢、一錢、中圓、半圓、伍角、貳角、壹角、貳毫等幣值之銀幣。民間稱之為“小洋”、“銀角”、“毫洋”等。中國各地貨幣流通領域中,銀質輔幣所占比重遠大于銀質主幣的現象十分普遍。廣東、福建、廣西、東三省等地絕少鑄造銀質主幣,流通使用的多為貳角型及壹角型銀幣。
在清代中期時,中國人開始仿外國的銀元鑄造銀元。一種是用土法制范仿造外的銀元。再有一種就是自己用土法制造一種和外國銀元差不多大小,但圖案卻有自己特色的銀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還在漳州鑄造了漳州軍餉銀幣。咸豐年間一些商號也鑄造了供流通使用的銀幣。
(2)中后期銀元
最早機器鑄造的銀元是光緒十年(1884午)鑄造的,這種銀幣一共有五種,上面有吉林廠平的字樣,分為1兩、7錢、半兩、3錢、1錢。背面有“光緒十年·吉林機器局監制”的字樣。這個時期總體可分成中央造幣和地方造幣廠鑄造的銀元兩大系列,當時各地都有造幣廠設立,鑄造了大量的銀元,而且每一個造幣廠鑄造的銀元又不一樣。
(3)民國銀元
民國的銀元流通最廣的兩種,一種是民國三年(1914年)政府規定鑄造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幣,單位為元,這就是日后人們十分熟悉的袁大頭。另一種是1927年北伐勝利后,國民政府停鑄袁頭幣,而改鑄有孫中山頭像幣即“開國紀念銀幣”,反面為麥穗和“壹圓”字樣。1932年以后將孫中山頭像放大,反面是帆船圖案的船洋。除了面值1元的銀元以外,還鑄造了大量銀輔幣,分5角、2角、1角等面值,稱為角洋或銀角。
(4)蘇區銀元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發行了銀元約20余種。多集中在1931~1935年的四年里,品種雖然不多,但是其中所聚集的珍品之多,恐怕是其他任何省份銀幣都難以比擬的。1928年5月,井岡山造幣廠開始鑄造銀幣。造幣廠采用墨西哥銀幣版,選用成色好的白銀做原料,成色高、質地純、重量不少十七錢二分,信譽好,故深受廣人民眾歡迎。其中最為稀罕的有:1931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列寧像一元幣、1931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馬克思像一元幣、1935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一元幣、1931版平江縣政府一元銀幣、1931版湖南省蘇維埃一元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還曾于1932年、1933年發行二角幣兩種,是迄今最為多見的蘇區銀幣。
(5)外國銀元
清代中期,英國、荷蘭、西班牙等與中國貿易增多,一般均以銀幣支付,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元,種類多達幾十種。常見的有西班牙、比利時、沙俄、法國、荷蘭、日本和墨西司銀元等。其中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銀元流通面最廣。清末,外國銀元在我國所占的貨幣比重為43.33%;在當時,外國銀元和外國鈔票占了我國貨幣比重的一半。這些銀元在兌換時經常出入錢莊,而錢莊為鑒別真偽,早期采用戳印的方法,時間一長,其上傷痕累累,這種情況多見于本洋,上有山、子、工、大、同、恒、星點等戳印。
(6)銀輔幣
銀輔幣系指幣值分別為庫平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及五錢、四錢、三錢、二錢、一錢、中圓、半圓、伍角、貳角、壹角、貳毫等幣值之銀幣。民間稱之為“小洋”、“銀角”、“毫洋”等。中國各地貨幣流通領域中,銀質輔幣所占比重遠大于銀質主幣的現象十分普遍。廣東、福建、廣西、東三省等地絕少鑄造銀質主幣,流通使用的多為貳角型及壹角型銀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