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上罕見的“一幣兩版”現象
2020-07-06 15:17:58 來源:
2000年7月14日《金融時報》第一版刊登央行發行公告,幣樣圖片刊登在該報的第二版,公告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00年7月18日發行”、“由瑞士PAMP造幣廠鑄造”,但7月18日并沒有該幣面市的訊息。我看不清第二版上刊登的錢幣圖片主題文字是否存在瑕疵,但能看出年號是“2000”。瑞方把“2000”改為“2001”雖然蹊蹺,側面反映了瑞方可能還真的不知道7月14日公布的錢幣圖片。接下來,該幣就杳無音信了。直到2001年7月30日《信息早報》發表消息,透露龍鳳呈祥彩銀幣即將面市,期貨價每枚1400元上下。7月31日《大江南收藏》發表《周郎妙計,劉備招親》一文,算是對龍鳳呈祥彩銀幣賞析較早的文章了。“東窗事發”后,發行機構竭盡全力補發正版龍鳳呈祥彩銀幣,以最快的速度彌補重大過失。2001年11月20日《大江南收藏》刊文,稱首批正版龍鳳呈祥彩銀幣到滬時間是11月8日,零售價1500元。至此,終于形成當代世界上罕見的“一幣兩版”現象。
雖不知首批正版龍鳳呈祥彩銀幣面市的具體數量,但可看出,對于我們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的行政機構來說,其辦事速度和效果是非常迅速和卓有成效的:從2001年7月底發現錯誤、再到11月上旬正版面市僅僅3個月。應該說是發行機構高度重視、統一思想、精心組織的結果。如果說社會上所傳言“秘密回收”是真的,那么,發行機構最起碼采取了以下幾個步驟:1、迅速查明過錯原因、摸清市場狀況,研究能否挽救的可能性并制定具體措施,責任到人;2、根據駐港機構已發數量,籌措回購資金;3、整個“惡補”工作應是統籌并行的,甚至成立了工作組或指揮部之類的臨時機構。4、派出得力且可靠的專員,設定了回收價的上限,甚至授權派出的專員靈活掌握回購價,或與指揮部保持聯系,隨時確定回收價格。
高層的“底牌”可能是:好在香港分支機構只向上海發了1000枚,不同于1988年第15屆冬奧會5元錯版銀幣面向國外且大部分已發,想要挽救已無回天之力。倘若龍鳳呈祥錯幣回購行動失敗,問題也不大,不過區區千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