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到民國的錢幣精品足以見證歷史
2019-09-19 15:56:37 來源:

近幾年,“花錢”收藏的市場價格一路攀升,各種題材都不斷創出新高。到底哪些因素決定“花錢”的經濟價值呢?李彥君認為,“花錢”年代越久遠的價值越大,因為它不是流通貨幣,發行量相對很小,年代越久遠的存世量越少;另外,鑄造冶金工藝水平、書法篆刻越精湛的自然價值就高;具有重大民俗、天文、宗教等科研價值的“花錢”要比普通的略高一籌;還有從題材總體來看,宮錢類的比民間的普通“花錢”價值要大。
花錢源于漢代,花錢在早期使用的時候主要是漢族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這種錢幣由于不是流通錢,因此它的材質大都比較粗糙,漢族民間把這種錢俗稱為“花錢”。“花錢”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錢幣中的“非正用品”。

十二生肖為題材的“花錢”是“花錢”中的一個重要門類。這種錢的用途是祝賀人們身體健康成長,一般用于兒童。筆者收藏的這枚清代十二生肖花錢,正面圖案為十二生肖動物圖案,并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是八卦紋飾和對應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字。十二生肖是我國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它是古代華夏民族的紀年法與少數民族紀年法融合的結果。十二生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早已滲透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中。
花錢以其較高的藝術價值,豐富吉祥的內涵,以及和古錢千絲萬縷的關系,成為中國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個獨特的版塊?;ㄥX中的字文圖案千姿百態,各具姿容,稱它為古代“銅版畫”并不過分。花錢中豐富的內容,是各代民俗民風的縮影;吉祥的內涵,代表著古代漢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花錢中豐富的內容,是各代民俗民風的縮影;吉祥的內涵,代表著古代漢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ㄥX和古錢的聯系,不但體現在它們形制的相似,而且體現在它們來源、工藝等方面的緊密聯系。眼下,花錢收藏相當熱門,部分品種的價格甚至已經超過了同檔次收藏錢幣,真可謂不是錢幣勝似錢幣。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雙旗幣
民國成立后,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并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
此錢幣系銅制機制幣,直徑28mm 重7.3g
錢幣正面上有中華民國”下有“開國紀念幣”,背面中間為嘉禾紋和“十文”,此錢幣年代久遠,錢幣邊緣處銹跡明顯,見證了歷史的進展,經過長的歲月洗禮,但這枚錢幣保存良好,造型美觀極具收藏價值。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在頒布的“臨時大總統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后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為主,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這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的由來。無庸置疑,這種銅元的幣名很明確,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根據錢幣收藏界的一般共識,對一種錢幣,應該把可以明確幣名或顯示錢幣最主要特征的一面稱為“面”,而把其相對的另一面稱為“背”,據此我們應該把此幣最能區別于前朝銅元,并具有鮮明的劃時代革命和進步意義的有“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以下簡稱開國紀念幣)字樣的一面稱為面,而把其對應記值的另一面稱為背。

雙旗幣面值十元,開國紀念幣十文雙旗圖設計精美,版本種類繁多,不同版本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幣正面外圈為一圈馬齒,上方書寫楷書國號中華民國,下方為開國紀念幣,左右兩邊為五角星中間有點,中間為一圈珠圈,里面用纓帶交叉綁著十八星和五色旗,其中右邊旗幟向上卷,旗面條紋斜刻,通稱斜刻旗左右五角星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