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紫禁城從民國紙幣就可以領略
2019-11-12 18:37:38 來源:
圖1 民國十年壹圓國幣券正面圖景,紫禁城雨花閣
圖2 民國十八年壹角銀元券正面圖景,紫禁城太和殿
圖3 民國二十五年壹百圓券背面圖景,紫禁城太和殿
圖4 民國二十二年印制局印制的拾圓國幣券背面圖景,紫禁城角樓 最早搬上紫禁城圖景的民國紙幣,當屬東三省銀行于民國十年(1921)發行的壹圓國幣券。該幣縱145、橫75毫米,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制。其正面圖景(圖1)為紫禁城的雨花閣。此閣位于內廷外西路春華門內,是故宮數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處。它是乾隆帝采納蒙古三世章嘉國師胡土克圖的建議,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壇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其為樓閣式建筑,外觀三層,一、二層之間靠北部設有暗層,為“明三暗四”的格局。此閣嚴格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設計。底層稱智行層,懸乾隆御題“智珠心印”匾額,供奉無量壽佛等事部主尊,佛龕之后有乾隆十九年(1754)制掐絲琺瑯立體壇城三座。暗層稱德行層,樓梯間前設供案,供行部佛像九尊,以宏光顯耀菩提佛為中心,佛母和金剛各四尊分列左右。三層稱瑜伽層,供瑜伽部佛像五尊。頂層稱無上層,供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上樂金剛各一尊。雨花閣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對于研究藏傳佛教具有重要的意義。
緊隨其后的,是東三省官銀號于民國十八年(1929)發行的壹角銀元券。它縱101、橫49毫米,由財政局印制局印制,其正面圖景(圖2)為紫禁城的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漢族宮殿建筑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筑之一。其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稱中國古代建筑之首。它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其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今名。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長64、寬37米,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階,采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十一件;開間十一間,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制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其實中央銀行于民國時期發行的多種面額紙幣,其背面亦采取了紫禁城的太和殿圖景,如民國二十五年(1936)發行的壹百圓券(圖3)。它們共同將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的太和殿風采,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