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上的承德風光
2019-12-31 16:01:46 來源:
1.
在看別人炫耀自家的風景被印上了人民幣上的時候,
很少還有人知道,承德的很多風光,包括古北口長城、避暑山莊、外八廟也曾經頻頻的被印在紙幣上,
只是因為這些紙幣早已經退出了流通,現在很多承德人都不知道這件事。
而就是這些被印上承德風光的紙幣,記錄了承德人民的苦難,也見證了承德近半個世紀的興衰歷史。
紙幣上的承德,也證明了一個道理:
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保證地方穩定繁榮,
只有國家富強,才能保證百姓安居樂業。
1923年發行的財政部特別流通券 承德普寧寺
2.
錢幣史也是金融史。
清同治年前,熱河地面流通的貨幣都是金屬貨幣,到光緒年間,由于錢法紕漏,原料不足,市面貨幣短缺,商民交困。
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開設官銀錢局,發行銀錢票,這應該是中國近代紙幣的開端。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熱河都統廷杰上任后不久便發現熱河金融秩序混亂,官銀很少,而私鑄金幣泛濫(承德盛產黃金),物價飛漲,無論商家和百姓經濟均處于困乏之中。
三道牌樓同仁堂邊的貨攤
他決定整頓圓法,讓官銀占領市面。經奏請光緒皇帝批準,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月八日在承德街正式成立了熱河官銀號。
熱河官銀號為官辦金融機構,成立之后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穩定了市場物價,解決了當時經濟上的困難,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和擁護。
官銀號屬于官方金融機構,其資本金均由公款調撥,曾先后發行“銀兩票”、“ 大洋票”、“小洋票”、“銀元票”、“ 制錢票”5種紙幣。
廷杰是一個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領導,之前做過直隸布政使,對熱河的開發和管理作出了很多貢獻。他在熱河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快解決了市面上官銀緊缺的問題,彌補了貨幣的不足,打擊了私鑄錢幣等不法行為,方便了商家,平抑了物價,從而穩定了市場經濟秩序。
可惜,在承德發行最早的這五種紙幣筆者沒有找到,紙幣上面的圖案也就無從說起。
興業銀行最早發行紙幣 正面為宗鏡閣
3.
民國六年(1917年),姜桂題任熱河都統,他下令將熱河官銀號和民國二年成立的承德公益錢局合并,成立興業銀行。發行1元、5元、10元三種紙幣銀元票和零角輔票。
現在能見到的1元正面為珠源寺的宗鏡閣銅殿,反面為普寧寺。
幾天前,學者蒙曼來避暑山莊在珠源寺遺址講述宗鏡閣(銅殿)的時候,筆者和避暑山莊博物館館長蔣秀丹女士閑聊,都認為日本人絕不會把宗鏡閣銅殿毀掉去做炮彈,而是被偷偷的運回了日本本土,藏了起來。
因為在侵華戰爭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就搜集中國各個方面的情報,對于宗鏡閣覬覦已久,不可能作為廢銅爛鐵處理掉。
紙幣上的宗鏡閣,又一次見證了宗鏡閣的價值。
我們都相信,總有一天,宗鏡閣會重見天日。
1元正面為宗鏡閣銅殿,反面為普寧寺
清末民初,中華大地水深火熱,百姓苦不堪言,直奉戰爭,承德是主戰場,你方唱罷我登場。
從民國六年到民國十三年,尤其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后,興業銀行濫發紙幣,造成物價全面上漲,金融極度混亂,貨幣極度貶值,幾乎陷于崩潰。
1921年12月,熱河都統汲金純大力推行熱河興業銀行紙幣,嚴禁私票流通。此后又呈準印制1元券50萬張,5元券30萬張,10元券10萬張,計300萬元,1922年4月開始發行。
輔幣的正面圖案都是普寧寺(大佛寺)
1925年的興業銀行十元券 古北口長城
民國15年(1926年),宋哲元進占承德,代闞朝璽任熱河都統,他下令于2月5日——7日,在草市將庫存的紙幣140箱全部銷毀,以穩定金融,平抑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