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基本知識
2020-07-07 14:13:06 來源:
一、古錢幣是鑄造出來的,模具的形狀如同大樹,此法鑄幣稱為“錢樹”。數量大的錢幣價值就低。因為模具由手工雕刻,因此難免會有疏漏,版別漏驗及試鑄幣便成為珍品。
二、當代錢幣學家根據各種錢幣的珍稀程度,并以現在錢幣收藏市場的行情為依據,把古錢幣分為十個檔次,即:一級大珍、二級列、三級罕貴、四級罕、五級稀罕、六級稀、七級甚少、八級少、九級較多、十級多泛。
三、錢幣的品相歸納為美、近美、上、近上和中五大評定標準。1美,是指錢正背面輪廓完整,錢文清晰;2近美,是指錢之正、背面輪廓有微小的偏移或微小的裂紋,或紙張有微小的漏孔,同時錢文因鑄造和使用磨損而造成的微小粘連或混沌者也屬近美錢幣;3上,是指錢正、背面有肉眼能及的缺損和漏孔,但沒傷及錢文;4近上,是指錢幣正、背面缺損、裂紋、漏孔較為明顯,而且已經導致錢文出現一至二處斷筆。5中已經沒有大收藏價值。
四、錢幣種類繁多
1、貝幣又叫齒貝,由在熱帶海水中的咸水貝殼打磨穿孔而成。一般為乳白色,大小輕重基本相同。貝幣始于殷代,當時貝是一種貴重物品,貝幣的使用經夏商周三代,在我國貨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幣貝大致有六大種類:即貨幣、擬棗貝、伶鼬榧螺、阿文綬貝、大小孔式貝化、背磨式貝化。
2、秦半兩又叫兩錙錢,秦始皇所鑄,為當時全國惟一通行的錢幣。秦半兩外圓內方,錢文高突,樸拙渾厚。
3、圜錢又叫圜金、圜法、環錢,為戰國中期出現的銅質圓形貨幣。此幣制造簡單,攜帶方便,比布幣更為優越,圓形貨幣最終取代布幣。圜錢幣中部有圓孔和方孔兩種,圓形圓孔者,無郭;圓形方孔者,周緣有郭。其重量大致在12克左右。
4、六泉隸屬西漢王莽貨幣中的極品,為收藏家們所重視。六泉為: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今日壯泉和中泉存世稀少,成套的價值連城。
5、五銖有西漢、東漢五銖之分,其中東漢五銖比較有名。此錢始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體圓孔方,外廓較窄,直徑2.5厘米,重3.4—3.5克。五銖錢較秦半兩輕便精美。但在流通時間長,數量極多,因此不值錢。
6、布幣流行戰國時期,上面文較復雜,自一個字到四個字,有100多種。早期的布幣有用于裝柄的銎,即空首、釿布、圓足布、平足布、尖足布、三孔布等幣種,但面文無雷同,所以無版別之分。其中三孔形制極為獨特,圓首,圓肩、圓足,布首與兩足又各有一孔,故稱三孔布。而且面有文字多記趙國地名。稍后,布幣擴大到秦、周、晉、宋、魯、燕等國。
7、金錯刀亦稱“錯刀”。王莽于居攝二年所鑄高面值仿古刀幣。身形如刀,環扣大錢,青銅所鑄,刀身鑄“平五千”三篆字,環郭用黃金鑲錯“一刀”二篆字,表示一個金錯刀可當五千錢用。
8、制錢,明清兩代制造的銅錢。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皆有定制,所以叫制錢。
9、元寶,最早使用“元寶”一詞為唐肅中宗乾元元年。到了元代,元寶便以銀錠的形式開始流通,一般上面鑄時間、地點銀匠的姓名。
10、刀幣是春秋時期由漁獵工具刀削演變而來。它通常由狹長弧形的刀身、帶裂溝的刀柄及柄端圓環三部分組成??煞譃獒樖椎?、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齊國是使用刀幣的主要國家,齊國的刀幣,厚大精美,面文書體雋秀;燕國的刀幣,形制單薄,刀體較寬,背文復
雜,面文有一個“明”字,故稱明刀;趙國的刀幣,刀身直,刀首圓,今日多稱其為直刀和圓首刀,贗品極多。
11、開元通寶,唐高祖李淵廢五銖后所鑄宮廷賞賜錢,重一兩,我國幣制中的一兩十錢制由此時起源。其面文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由唐初書法家歐陽洵書寫,字體端正有力。制作輪廓深峻,精美絕侖,十分珍貴。開元錢的出現宣告了自秦開始流通了800多年的半兩和五銖兩種貨幣的終結,“通寶”一詞從此被歷代王朝所沿用。
12、對錢,亦稱“對品”、“對子錢”,是指同一種錢的錢文、大小、內外輪廓、厚薄和銅質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可以成為雙配對的錢幣,又叫“和合錢”。對錢始于南唐,盛于北宋。南唐所鑄“開元通寶”,篆、隸成對,開創對錢之先。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豐、熙寧、政和、重和、宣和等幣均可作對。
13、招納信定,有銅、銀、金三幣,南宋初年劉光世為招降納叛所鑄的憑信錢。錢文旋讀,背文有“使”字和押文。因其不屬流通貨幣,所以傳世稀少。為世界珍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