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評級幣的軟肋
2020-07-07 14:39:39 來源:
評級幣在中國硬幣收藏市場出現時間只有短短幾年時間,初期贊成派和反對派激烈對峙。對于新生事物的出現,爭論是必要的、有益的?,F在支持的聲音成為主流,認為評級幣是今后的發展方向,是主流,事實也是如此。
評級幣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對容易氧化的硬幣起保護作用、定性品相判定、降低假幣和低品相風險。但優勢和缺點往往是相依存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評級幣的軟肋也越來越明顯 :
一、分數代表品相說
這個說法十分普遍,許多評級幣賣家都喜歡加上這么一句。評級是主觀的和客觀的混合體,大體方向正確,但不絕對,或者說相對平均數基本合理。而不同時間段、評級公司商業導向、評級人員個人素質等等,都會對評定的分數產生影響。因分數不理想,砸盒重評以求更高分數并非個案。“分數代表品相”對一個整體而言是正確的,但是對個體就不一定。好比說“西方人身材高大”,但不等于每個西方人都是大高個,小矬子也有的是。
過于迷信分數有吃虧的可能。我手上有兩枚評級的千禧年精制紀念幣,目視看不出差別。但是評分上一個PF69UC,另一個MS67! 如此大相徑庭的結果,讓人匪夷所思。
二、信息不對稱
作為收藏,最忌諱是買到和自己想象有差距的東西。評級幣雖然貌似公正,但也會在正規包裝和分數下面隱藏你所不了解的東西。最為常見的是保養幣,一般賣家不會主動說明。同樣的幣,保養與否,分數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差距。所謂保養,就是洗幣。保養本身很正常,但是保養過的當沒保養的賣就不妥了。
最近看到網上有個別賣家銷售數量很大的高分幣,對這種有違一般統計分布原理的情況,令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議。難道賣家的運氣這么好嗎?
三、中外習慣差異
中國收藏者對硬幣的品相有自己的欣賞習慣,比如,對指紋、氧化點等具有高度敏感。而國外評級幣公司的打分似乎對這些不太在意。高分幣存在我們難以接受的缺陷并不意外,而這些問題對老外可能就不是什么事。了解這些差異對收藏是有幫助的。
四、美國評級公司對中國錢幣的了解程度
美國評級公司對美國錢幣了解,但對中國硬幣就不一定了解。以評級公司鑒定作為真偽的絕對依據,至少從邏輯上說是通不過的。
五、評級進盒不是保存硬幣的唯一途徑
許多歷經幾十年歲月的硬幣,只要保存得當,品相還是可以保全完美,不一定非得進盒不可。對于有包裝的紀念幣,評級以后會破壞欣賞的整體性。
凡此種種,是對評級幣的再認識,但不否定評級幣的積極地位。作為收藏者,做到謹慎購買,只買不評。對于評級幣,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驗貨后才購買,或者讓懂行的朋友代為過手。不能上手的,購買前和賣家問清楚。凡賣家拒絕作答的,視為問題幣,絕不過手。否則買錯了,只能自認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