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讓金銀幣與大眾越來越遠
2020-04-30 15:31:38 來源:
現代金銀幣是否適合大眾群體收藏,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在國際上,金銀幣的發行通常就是為了方便大眾收藏,不以盈利為目的。因而價格控制在普通消費者可以承受的水平上。相比之下,中國的現代金銀幣有更多商業色彩,這樣一來會影響一部分收藏者的信心;相應的,購買者的結構中,投資者的比重也就遠遠大于收藏者。
根據目前中國現代金銀幣的特點及國民收入,一方面是中國的收藏者很難系統介入現代金銀幣收藏,尤其是大規格的幣種,如5盎司以上的金幣和1公斤以上的銀幣;另一方面,中國的金銀幣市場并沒能形成真正的收藏環境,禮品市場和投資動力使得整個市場結構存在問題,市場重心有所偏差。
中國現代金銀幣普遍溢價太高。
假如以1盎司或標準規格銀幣為例,中國幣的發行價大約在每枚600元至700元左右,以一年發行10枚計算,那么一年光買標準規格銀幣的花銷就是6000至7000元。這對于年收入兩三萬的普通階層來說,是比較吃力的。
同樣是1盎司或標準規格銀幣,歐美各國的發行價普遍要低于中國的價格,比如英國的發行價折合人民幣約400至430元,美國約350至450元,德國定價是10歐元一枚,相當于人民幣100元。即便在價格較高的北歐,一枚的均價合人民幣也僅為500元。一般的幣則只需200元左右即可買得。
另一方面,中國金銀幣的發行品種要比國外多。1盎司銀幣差不多一年能有10枚,而相同規格的幣英國一年只出一兩枚,德國最多不超過5枚。也就是說,德國人一年只需花相當于人民幣500元的價錢就能買到該國那一年的所有標準規格銀幣。而對于歐美國家的人來說,不足人民幣1000元的開銷算不得什么大數,也就是少喝幾杯咖啡的事兒。更重要的是, 他們在這個價格就可以買到想要的幣,不需要加價購買。
中國當下金銀幣市場狀況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
在1997年的時候,郵幣卡市場曾經有過一陣爆炒。由于那會兒人們手中沒有多少錢,不可能炒金,所以金銀幣領域被炒得最厲害的是小規格銀幣,比如1盎司的熊貓幣曾經被炒到過1200元。于是形成了“金不如銀、銀不如銅、銅不如鐵、鐵不如紙(郵票)、紙不如塑料(磁卡)”的局面。其結果是金銀幣市場進入了所謂的“蕭條”,收藏群體很小。2000年起,一部分富人開始玩兒金幣;2003年“非典”的時候,金銀幣市場又遭遇了一次全面下跌。
直到2005年下半年,才開始出現一個真正的、有規模的收藏群體。這個新群體有幾個特點:平均素質很高,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乃至國際視野,都可以和國外的收藏者很接近。他們有可能對藏品持有很長的時間,也有這個能力來做長線投資。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入市時正趕上市場低靡,像發行量99枚的5盎司齊白石金幣,市場價不足2萬元,現在則至少要15萬元??梢哉f,現在金銀幣收藏市場的這批“中流砥柱”,在當年都是遇到了難得的好時機,從而撿了“大漏兒”。
所以說,由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和這一批特殊人群的影響而形成的中國金銀幣收藏圈,注定不會是一個很大眾化的空間。其成員應是以中產階級高收入人群為主。普通大眾可以在低端品種上做一些專題突破,但不會是主流。
根據目前中國現代金銀幣的特點及國民收入,一方面是中國的收藏者很難系統介入現代金銀幣收藏,尤其是大規格的幣種,如5盎司以上的金幣和1公斤以上的銀幣;另一方面,中國的金銀幣市場并沒能形成真正的收藏環境,禮品市場和投資動力使得整個市場結構存在問題,市場重心有所偏差。
中國現代金銀幣普遍溢價太高。
假如以1盎司或標準規格銀幣為例,中國幣的發行價大約在每枚600元至700元左右,以一年發行10枚計算,那么一年光買標準規格銀幣的花銷就是6000至7000元。這對于年收入兩三萬的普通階層來說,是比較吃力的。
同樣是1盎司或標準規格銀幣,歐美各國的發行價普遍要低于中國的價格,比如英國的發行價折合人民幣約400至430元,美國約350至450元,德國定價是10歐元一枚,相當于人民幣100元。即便在價格較高的北歐,一枚的均價合人民幣也僅為500元。一般的幣則只需200元左右即可買得。
另一方面,中國金銀幣的發行品種要比國外多。1盎司銀幣差不多一年能有10枚,而相同規格的幣英國一年只出一兩枚,德國最多不超過5枚。也就是說,德國人一年只需花相當于人民幣500元的價錢就能買到該國那一年的所有標準規格銀幣。而對于歐美國家的人來說,不足人民幣1000元的開銷算不得什么大數,也就是少喝幾杯咖啡的事兒。更重要的是, 他們在這個價格就可以買到想要的幣,不需要加價購買。
中國當下金銀幣市場狀況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
在1997年的時候,郵幣卡市場曾經有過一陣爆炒。由于那會兒人們手中沒有多少錢,不可能炒金,所以金銀幣領域被炒得最厲害的是小規格銀幣,比如1盎司的熊貓幣曾經被炒到過1200元。于是形成了“金不如銀、銀不如銅、銅不如鐵、鐵不如紙(郵票)、紙不如塑料(磁卡)”的局面。其結果是金銀幣市場進入了所謂的“蕭條”,收藏群體很小。2000年起,一部分富人開始玩兒金幣;2003年“非典”的時候,金銀幣市場又遭遇了一次全面下跌。
直到2005年下半年,才開始出現一個真正的、有規模的收藏群體。這個新群體有幾個特點:平均素質很高,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乃至國際視野,都可以和國外的收藏者很接近。他們有可能對藏品持有很長的時間,也有這個能力來做長線投資。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入市時正趕上市場低靡,像發行量99枚的5盎司齊白石金幣,市場價不足2萬元,現在則至少要15萬元??梢哉f,現在金銀幣收藏市場的這批“中流砥柱”,在當年都是遇到了難得的好時機,從而撿了“大漏兒”。
所以說,由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和這一批特殊人群的影響而形成的中國金銀幣收藏圈,注定不會是一個很大眾化的空間。其成員應是以中產階級高收入人群為主。普通大眾可以在低端品種上做一些專題突破,但不會是主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