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人民幣的欣賞
2020-04-29 20:26:13 來源:
人民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是人民群眾勞動價值表現的工具,是商品交流的重要工具,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已發行了五套人民幣,每套人民幣的發行,都與社會進步,國民經濟狀況,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密切相關,并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主要是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有趣的人民幣的“¥”字符號的來源。我國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的,規定以元為單位,元的漢語拼音是YUAN,于是就將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Y加上兩橫,寫成“¥”,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人民幣的符號。
(二)人民幣的文字欣賞。人民幣的紙分幣上有四種文字,即漢文、蒙文、維文、藏文。內容是“中國人民銀行”和面值、發行年號。在人民幣的角幣上,下面有漢字、阿拉伯數碼字及漢語拼音字,背面有蒙文、藏文、維文、壯文、漢語拼音五種文字,內容都是“中國人民銀行”和面值、發行年號。第一、二、三套人民幣元幣正面為漢、蒙、藏、維、壯文和漢語拼音、阿拉伯數碼字,背面為漢語拼音,內容都是“中國人民銀行”和面值、發行年號。其中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幣角幣正面為漢文和阿拉伯數碼字,背面為蒙、維、藏、壯文和漢語拼音、阿拉伯數碼字,內容是“中國人民銀行”和面值。元幣正面為漢文、盲文和阿拉伯數碼,背面為蒙、維、藏、壯文和漢語拼音、阿拉伯數碼字,內容是“中國人民銀行”和面值、發行年號?! ?/span>
(三)人民幣畫面上的設計,一是體現政治上的端重、莊嚴;二是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含意;三是體現中華民族的特點;四是體現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五是體現社會主義建設和科學成就;六是體現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如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共十二種,有六十二種版別,幣面上的圖案有工業、農業、牧業、交通、水利、人物、風景。如,面額為50元券的人民幣,正面底紋為淺藍色,花邊高梁為紅色,圖景為黑色,中間花符為淺紫色。正上方印有當時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正楷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中間有“伍拾圓”,底邊中間有“中華民國二十七年”等字樣,左邊主圖為“水庫”,右邊為“煤礦”北面底紋為黃茶色,邊為深茶色,正上方也有“中國人民銀行”及“50”字樣,票版是晉察冀邊區人民生產建設圖。1987年4月起,發行的第四套新版人民幣,正面圖案展示了我國工農學者和部分少數民族的勃發英姿,背面圖案則是6個優美奇絕的風景名勝區。100元人民幣的背面圖案是井岡山,50元人民幣的背面圖案理黃河壺口瀑布。2001年9月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中,20元人民幣背面圖案是美麗的桂林山水。它不僅有較高的藝術性,而且有時代進步的烙印?! ?/span>
(四)人民幣上設置水印,提高防偽能力。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印制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打擊制販假幣的力度加大,從第三套人民幣起,在紙幣印制了水印。如第三套人民幣的10元券,在它的左方印著天安門廣場圖案水印,第五套人民幣100元和50元券下面左側空白處,印有立體感很強的毛澤東頭像水印,20元和10元券正面左側空白處,印有立體感很強的荷花(月季花)水印,在10元券雙色橫號碼下方,還印有透光性很強的圖案“10”白水印,5元券在位于正面左側空白處,印有立體感很強的水仙花水印,在位于雙色橫號碼下方,印有透光性很強的圖案“5”白水印?! ?/span>
(五)人民幣紙幣票面特征反映時代的政治背景。第五套人民幣100元、50元、10元、5元券的主體圖案均為毛澤東頭像。50元券的票面特征,主色調為綠色,票幅長150mm,寬70mm。正面主景為毛澤東頭像,左側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名,阿拉伯數字“50”、面額“伍拾圓”和花卉圖案,左上角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徽圖案,右下角為盲文面標記,票面正面印有橫堅雙號碼。背面主景為“布達拉宮”圖案,右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和面額,偏左側下方有“1999年”和行長之章,副行長章。100元、20元、10元、5元券除部分特征與50元券相同外,阿拉伯數字、面額和花卉圖案不同,背面主景不同。
(六)人民幣設計的特點。第一套人民幣50券,第一次設計時,票版上有毛澤東像,但報請中央審查時,毛澤東同志在回電中指出:“票子是政府發行的,不是黨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像印上呢?”因毛澤東同志不同意,第二次設計時,票面上設計了解放區生產建設的圖景。第五套人民幣50元券的設計特點,一是突出“三大”,即大人像、大水印、大面額數字,既便于群眾識別,又增強了防偽功能;二是取消了傳統設計中以花邊、花球為框的設計形式,整個票面呈開放式結構,增加了防偽設計空間;三是背面圖紋花邊設計既保持了貨幣的傳統風格和特點,又具有防偽功能;四是票面簡潔,線紋清晰,色彩亮麗;五是增加了機讀技術,便于現代化機具清分處理?! ?/span>
(七)有趣的文字書寫。由于各民族的文化習慣不同,人民幣上這5種民族文字書法的序列也多不相同。藏文、維吾爾文、壯文是橫排的,藏文和壯文自左而右。蒙文直排的,字序自上而下,行序自左而右,跟文字直排的行序相反。漢字可以直排,可以橫排。漢字橫排古已有之,不同的是,古代匾額一概自右而左,新匾額多半自左而右。為了對稱起見,漢字的行序還可以向排列。例如,多行的對聯,上聯自右而左,下聯自左而右,相向排列的行序,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