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民幣的統一
2020-04-29 20:29:09 來源:
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戰爭”,首先從統一各解放區貨幣開始。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在敵后開辟了19塊大的抗日根據地(解放區)。由于各抗日根據地處于日偽的包圍分割之中、尚無法連成一片,于是各抗日根據地都獨立制訂執行本區域的貨幣政策,各自成立銀行等金融機構,獨立發行貨幣,發行的貨幣僅限于本區域內流通,不能跨區使用??箲饎倮?,解放區面積不斷擴大,許多根據地開始連成一體。但各解放區流通貨幣種類眾多,交易使用不便,嚴重影響市場流通和經貿往來。1947年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成立,著手研究解放區貨幣統一等問題。1948年5月,華北金融貿易會議召開,人民銀行籌備處向會議提交了一份《統一新中國貨幣問題》的報告,提出了貨幣統一的總體思路:先實現各解放區內貨幣的統一發行和流通,然后建立兩個解放區之間的貨幣兌換和匯兌協議,而后大區內外貨幣固定比價、自由流通,最后以人民幣統一各解放區貨幣。接照這個思路,西北、華北、山東三大解放區相繼完成區內貨幣統一工作,并宣布各區間貨幣固定比價,實現貨幣相互流通。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成立,同日發行第一套人民幣,最早發行的人民幣為50元、20元和10元3種券別(圖1),并相繼規定了人民幣與各解放區貨幣的比價關系。1949年人民銀行總行再次發出通令,要求各級分行通過業務收付和兌換等方式按規定比價收兌各解放區貨幣。至1949年8月共收回各解放區貨幣折合人民幣27億元,人民幣基本統一了各解放區貨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國民黨政權土崩瓦解,一片片大好河山回到人民手中。在新解放的地區,人民政府明令宣布,禁止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流通,規定人民幣為本位貨幣,一切公私款項的收付、計價、記賬及債務清償,均以人民幣為計算單位。人民政府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對“金圓券”采取收兌與排擠相結合的方法,減少了人民群眾的損失。1949年7月,國民黨政府又在廣州、重慶等地發行“銀圓券”,中國人民解放軍當即發表不收兌銀圓券的聲明,號召人民群眾團結一致拒用銀圓券。同年10月,解放軍解放廣州后宣布銀圓券及銀元輔幣券一律作廢。至此,國民黨政府的貨幣制度徹底崩潰,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被收兌和肅清,人民幣迅速占領了貨幣市場。
在新解放區,由于長期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通貨膨脹嚴重,市場物價飛漲,商民為減少損失紛紛拒用鈔券,使用黃金、白銀、銀元及美鈔、港幣等外幣計價、結算和交易。金、銀和外幣成為人民幣占領新解放區市場的嚴重障礙。金銀、外幣的投機交易還助長了市場物價的波動。為使人民幣占領市場和穩定物價,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各地區的人民政府相繼頒布內容相似的金銀管理辦法和外匯管理辦法,禁止金銀計價流通,嚴厲打擊銀元投機活動,嚴禁一切外國貨幣在中國市場上流通,加強外匯管理……這些措施,有效地禁止了金銀、外幣在市場上的流通,不僅減少了投機,穩定了市場物價,而且促進了人民幣迅速占領貨幣市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人民幣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全國的貨幣市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除臺灣省、香港、澳門外,東北、內蒙古、新疆省和西藏地區仍允許流通使用地方貨幣,這是從地方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的暫時性措施。東北和內蒙古地區解放較早,物價已基本穩定,為使它們不受關內物價波動的影響,盡快地恢復和發展生產,支援全國解放戰爭,黨中央決定暫時保留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貨幣制度。至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經濟形勢漸趨好轉,財政收支基本實現平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51年3月20日發布命令,收兌東北銀行和內蒙古人民銀行發行的地方性流通券,并于同年5月17日發行帶有蒙文的人民幣(圖2)投放流通,人民幣占領了東北、內蒙古地區市場。